尼古拉斯·诺托维奇(Nicolas Notovitch, 1858-1916)是俄罗斯帝国时代的一位旅行家。他在1894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圣人伊萨的一生》(法文),讲述了耶稣的生平,其中有耶稣曾前往印度学习、修行和传道的经历。诺托维奇声称,书中的内容来源于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里的一本经书。这本经书的原文为巴利语(一种古印度语言),寺院的喇嘛展示给诺托维奇的是已翻译成藏语的版本。诺托维奇本人不懂巴利语和藏语,是由喇嘛念,再由一位翻译转述,然后他再详细记录下来的。经文为诗歌体,共十四章,两百多行诗句。其中的伊萨(Issa,巴利语为 Isa)即为耶稣。值得一提的是,现今的《藏文新约》中将耶稣音译为“ye-shu”,故这本经书的写作肯定早于西方传教士在西藏的传教
。据寺院的喇嘛说:“原文是耶稣受难三、四年后写成的,是根据见过耶稣的人的回忆,以及一些亲眼目睹耶稣受难的商人的报告编写的。”这本诗歌体的经书先简短叙述了以色列的历史,然后谈到耶稣的诞生。之后,耶稣在大约13岁时随商人沿丝绸之路来的印度,还曾到过克什米尔和西藏等地。耶稣在这段时间曾研习当地的各种宗教经典,也教导大众,并受到广大民众的爱戴,以及很多当地宗教人士的敬佩。当然,耶稣也曾遭到很多宗教势力和权贵的攻击。之后,耶稣在29岁的时候回到了以色列,其后的经历则大致与圣经新约相仿。在目前主流版本的圣经中,耶稣在13岁至30岁之间的经历是空白的,被称为耶稣失去的岁月,没有人知道耶稣在这段时间去哪儿了。而诺托维奇的书填补了这一段空白的历史。
此书一出来后,立即遭到主流宗教界和一些学者的无端攻击,说他是个骗子,伪造经典,云云。但不久之后,经过许多人独立的研究和考证证明,这些攻击都是没有根据的
。 之后,甚至有一些研究者著书声称:耶稣在印度的证据链是完整的 。虽然单凭此书还不能严格证明耶稣去过印度,但也有学者认为,必须对此持开放的态度 。耶稣曾在印度研习佛法这种事情可能让许多信基督教的人会有一种“受压制”的感觉,但实际上,西方的基督教和东方的佛教、印度教等可能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就像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属亚伯拉罕诸教一样,这三个宗教的经典里有很多共同的人物和故事;基督教在圣经旧约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约,也并没有否定旧约;伊斯兰教也承认基督是上帝派来的先知和导师,古兰经中记录了大量耶稣的事迹(包括神迹)和教导。造成历史上,甚至现今这三个宗教之间水火不容、相互屠杀的,甚至同一个宗教里各个教派之间相互屠杀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也许这三个宗教的教义可能确实有些许区别,但就为了这么一点儿区别值得大打出手吗!印度为宗教大国,喜马拉雅山自古亦为修行圣地。圣人们和灵修人士去印度修习和交流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就有道教始祖老子“西出函谷关”去印度之说(出自《老子化胡经》等)。至于中国古代佛教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更是大有人在,绝不止玄奘一人。将这种问题的争论从历史学的角度拔高到基本教义的高度,则完全没有必要。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上纲上线的宗教之争。如在唐代就有佛教僧人上书请求销毁《老子化胡经》。可见,这种排他性的宗教霸权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退一步讲,即使《老子化胡经》是假的,有必要动用公权力使之成为禁书吗!
另外,耶稣在印度的经历也被很多现代的佛教人士诠释为“耶稣在印度学佛”,这显然是有偏颇的,似有“拔高”佛教“压制”基督教之嫌。实际上,耶稣这次去东方旅行所接触的绝不只有佛教一家宗教,还包括许多其他宗教,如吠陀教(后演变成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耆那教、拜火教(亦被翻译为琐罗亚斯德教或祆教)等。另外,以耶稣和释迦摩尼这种等级的人,是不可能仅仅依靠阅读古代经典而获得开悟的,他们必然要通过精进的打坐、修行而通过内在领悟而获得开悟。否则,他们不可能获得那样伟大的成就。古往今来,在寺院或教堂里只研读佛经或圣经的僧侣们有无数之多,但有几个有大成就的呢?耶稣在印度肯定会研读一些古代经典,包括佛教经典,但那绝不是耶稣开悟的前提条件。不读佛经,耶稣也能获得大成就。释迦摩尼也一样,不读古代经典也能获得大成就。从圣经和佛经的比较来看,虽然两者有很多相似的教义,让人有“殊途同归”之感,但圣经绝对不是佛经的简单重复。这说明,对于救人灵魂这种大事情,耶稣和释迦摩尼不可能仅仅依赖于书本知识,他们必然要通过证悟而获得相应的能力。
以下是此书的内容和摘要(根据本书的英文版翻译
,英文版一般是从法文版翻译过来的):第一章直述伊萨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被折磨和处死,“让大地震动,天堂哭泣”…,然后才开始从头讲起: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讲述以色列的简短历史,包括摩萨(即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这一段历史在圣经旧约中有记载。第四章则讲述耶稣为了拯救再次因道德堕落而遭受蹂躏的以色列而降生:
永恒之灵在完全无为和无上福祉的状态中苏醒了,并与永恒的存在无限期地分离了,(4:2)…… 不久,一个神圣的婴儿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诞生了,上帝通过这婴儿的口亲自讲述了肉体的脆弱和灵魂的伟大。(4:5)…… 这个神圣的孩子被赋予名字伊萨(Issa),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谈论唯一且不可分离的上帝,劝告那些误入歧途的灵魂悔改,并清洗他们所犯的罪孽。(4:8)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他讲道,他们对他稚嫩的口中说出的话语感到惊奇。所有以色列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永恒的灵住在这孩子的里面。(4:9)伊萨年满十三岁时,到了以色列人娶妻的年龄,(4:10)
圣经称耶稣为上帝之子,如果用东方宗教语言来表述的话,上述“永恒之灵”一句应该是同样的意思,即伊萨为“上帝之子”或上帝的化身。之后,伊萨为了逃婚就秘密离开了耶路撒冷,与商人一起前往信德
。在大约十四岁的时候到达信德,并在当地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受到当地人的崇拜:这个神圣孩子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信德的北部,当他穿越五河之地和拉杰普塔纳
时,耆那神的信徒 也祈求他住在他们中间。(5:2)之后,伊萨还去了奥迪沙邦
、王舍城 、瓦拉纳西 等地。由于伊萨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坚持教导那些低种姓的民众,因而遭到高种姓人的反对。此外,伊萨还反对崇拜一些低等级的神,还否认《吠陀经》和《往世书》的神圣起源。他说:“敬畏你的上帝,只在祂面前屈膝,只把你的所得供献给祂。”(5:13)
因此,反对伊萨的人试图杀死他。于是,伊萨逃到了佛陀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学习并精通巴利语后,开始研习经典。之后:
六年后,作为佛陀选定传播其圣言的伊萨,已成为神圣经典的完美诠释者。(6:4)
后来,伊萨离开了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下到拉杰普塔纳山谷
,向西行,继续向不同的民族讲道。因伊萨让人们放弃偶像崇拜,遭到传统宗教首领的反对。当伊萨来的波斯时,宗教领袖们将伊萨逮捕,在大祭司面前审判。伊萨坚持真理,与他们抗辩,在最后,他告诉他们:“你们因为渴望接近真的上帝,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些假的上帝,所以你们的教义就如同饮鸩止渴。”(8:22)
但他们并没有接受伊萨的教义,反而在夜里把伊萨抛弃在城外的大路上,试图让他成为野兽的猎物。但伊萨在上帝的保护下,安全逃脱,在二十九岁时回到了以色列,开始传道。之后的经历与圣经新约大致相似,主要的不同是关于对伊萨或耶稣的审判。按此经书的叙述,是罗马总督执意要判处伊萨死刑,而在圣经新约中,罗马总督并不情愿判处耶稣有罪,执意要害死耶稣的是犹太祭司、长老和议会。显然,圣经新约的这种叙述更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罗马统治者也绝对不会允许此经书的叙述在社会上流传。